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太平书院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太平书院 首页 艺文 六经 查看内容

中华文化纲要(李炳南)

2018-1-18 15:08| 发布者: elyoo| 查看: 6800| 评论: 0|原作者: 李炳南

摘要: 中华文化,博大精深,若要举其纲领,得其重心,则《论语·述而篇》中「子曰: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四语,最为简要详明。这章书,本为孔子自述学行准则,孔子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,故此四语,可说即是中华 ...

中华文化纲要

李炳南 讲;吴聪敏

子曰: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

一、题目介言

中华文化,博大精深,若要举其纲领,得其重心,则《论语·述而篇》中「子曰: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四语,最为简要详明。这章书,本为孔子自述学行准则,孔子是中华文化集大成者,故此四语,可说即是中华文化纲要。

恩师 雪庐老人阐释中华文化,特拈出为作表解(见附表)。临座发挥义蕴,淋漓尽致,诸生莫不有会与心。谨加小注,略为串连,以供大众。

二、章句分析

四句经文,有体有用,由体而达于用,用皆不离于体,是为体用一贯。详分析之:第一句是体,第二句是相,第三第四两句是用,其中第三句是用之总则,第四句是用之别目。凡一切事物,都具有体相用三部分;本体寂静,无形无相,一动则生起种种现象,而各有其作用。体相属内在之法,总别用属外在之事。依此体认中华文化,自可表里精粗,罄无不尽。

又一一句中,各分能所。「志、据、依、游」四字是能,指主观本身功夫。「道、德、仁、艺」四字是所,指客观法体事物。「于」是虚字。章法谨严,句法整齐。

三、释第一句

「道」之一字,是中华文化总归趣,人要讲究有道之人,国亦讲究有道之国,君则要有道之君。举凡日常生活,一言一行,皆以道作最高标准。然而,道指什么?古来各家,众说不一。今本儒以说儒:《礼记·中庸》首曰「天命之谓性」,谓人人之本性,乃一天然禀赋,非人为所造作;于此佛家则云「法尔如是」,二说可谓不谋而合。下乃接言「率性之谓道」,《广韵》注云「率,循也」,谓循著木性发展,而不变性之本来,即谓之道;然则,道亦即是性,性亦即是道。古注有云:「无为而安行曰性之」,无为是寂,安行是照;佛家讲真如,说是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,可以为证。可见,道是指的性体。

那么,云何得道呢?曰「志于道」。《说文》云「志者,心之所之也」,谓心一起念头,则往一定目标走,即念念在道也。故志于道,亦即守此道而不离之意。《中庸》上说「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」,而《论语》孔子亦自云「默而识之」。此即得道方法,

四、释第二句

「德」字,从「直」从「心」。《六书精蕴》注云「直心为惪」,又云「行道而得于心为惪」,盖道体本静,无直曲相,动则有直有曲,有正有邪;而曲邪性违,不合道体,学者若能动则省修,使归正直,是为有得于心,是为直心,此即谓之德。《中庸》第三句云「修道之谓教」,亦即省修之义也。

如何能不离开德?曰「据于德」。《说文》注云:「据,杖持也」喻人老须倚杖而立,然必须执持不失,若失持则倾,倾则失正矣,人之于德,亦当如此,拳拳服膺。易言之,天命之性不动,动须省修,修不失正,是之谓得。佛家云「不怕念起,但恐觉迟」,可以相互发明。

五、释第三句

「仁」字,是人道大端,孔了所倡中心思想。然仁之正解为何?《说文》注云「仁,亲也,从人二」,又《广雅》云「竺,竹也」,《尔雅》云「竺,厚也」。总起来说:「二」本是表竹片加厚之象,而从「人二」即表人与人相亲之意,从「竹二」即表人与人加厚之意。所以,仁即指人与人之同,相互亲密加厚的理。《论语》云「己欲立而立人,已欲达而达人」,《孟子》亦云「仁者,人也,亲亲为大」,《礼记》则云「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」等,皆可为此注印证。

那么,办外面一切事功,云何能不失其仁呢?曰:「依于仁」。依字,《广韵》注「倚也」,倚者,因也。例如《老子》中云「祸兮福所倚」,即因之义。显言之,依即由此发起之义。盖孔子之教,旨在推行仁政,故一切事,当依仁而发起,亦即必须有益于社会人群者,才去办也。此乃本着「道」「德」而来,而为一切事用的总原则。

六、釋第四句

「艺」字,《韵会》云「艺,才能也」,又云「术也」。然术有仁有不仁,此则专指仁术而言。何以知之?盖别依总来,当是依仁而起,故即孟子之谓「是乃仁术也」。凡儒家所说礼乐射御书数六艺,及《大学》所列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求、治国、平天下八目诸事,皆属艺之范围。

然而,做这些技艺工,云何能不违于道德仁呢?曰「游于艺」。游者,《尔雅》云「泳,游也」,即潜行游水底也。游水底,亦即表示深人沉潜之义,盖中国一切艺术,决不同于西洋之纯艺术、纯文学,谓但为艺术而为艺术,此其为艺也,浅而不深;而是本著「道」「德」「仁」而起,一切皆为和国福民,用不离于体,其为艺也乃深,是名游于艺。《礼记·礼运篇》云「货恶其弃于地也,不必藏于己;力恶其不出于身也,不必为己。」可为此句作一注脚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版权所有:扬中市太平书院教育信息咨询服务部

苏ICP备09003634号

苏公网安备 32118202000174号

GMT+8, 2024-3-19 17:03 , Processed in 0.096349 second(s), 1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返回顶部